首頁 >> 新聞 >> 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

湖北省海洋湖沼學會2020年學術交流會在水生所成功召開

發表日期:2020-10-28高煒燁來源:水生生物研究所放大 縮小

  1024日上午,湖北省海洋湖沼學會(以下簡稱學會)2020年學術交流會在水生所召開。此次交流會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學研究中心承辦,也是慶祝水生所建所9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交流會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步進行,超過120人同步參與會議。

  交流會由水生所徐軍研究員主持。學會理事長、水生所黨委書記解綬啟研究員、水生所淡水生態學研究中心主任王洪鑄分別致辭。本次交流會共有4個邀請報告。

  來自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的李偉研究員為我們分享了關于烏江梯級水庫消落區的植物與群落的研究。他指出,當前的中國水庫消落區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長江三峽的消落區展開的,但是考慮到不同水庫的調節模式會對消落區生態產生巨大影響,三峽的工作成果無法直接套用至其他水庫。而烏江全流域的水庫幾乎涵蓋了所有調節模式,為水庫消落區生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樣本。關于烏江水庫消落區生態的研究主要圍繞著三方面開展,對植物多樣性和分布的探究發現消落區物種數因水庫類型而異;而從驅動因子、響應因子和輸出結果方面分析烏江水庫消落區的群落建成和消解,發現水庫調節類型是最關鍵的環境篩;最后利用NPP估算發現大壩建設對初級生產力的最大影響范圍為水庫中線兩側1km左右。 

 

  來自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的韓德舉副總工闡述了過魚設施及其魚類行為生態學基礎。通過簡略回顧我國過魚設施的建設歷史,他總結當下我國過魚設施建設的主要問題在于:目標不清晰、設計不合理、運行管理差。他認為,目前的過魚設施建設實踐,應當以河流連續統的角度考慮生態恢復,需求主要在群落和生態系統這兩個層次中。而魚類行為生態學能夠為過魚設施建設提供一系列的理論和技術支撐,包括:魚類行為對各種因子的響應、過魚對象的篩選、過魚設施設計建造技術、設施的效果評價等等。最后,他總結了當前過魚設施設計建造的各種挑戰,并展望了我國未來過魚設施建設的光明前景。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的何緒剛教授分享了池塘零排放圈養模式研究和應用。他提出,根據“養殖容量木桶原理”的假說,當前制約養殖容量進一步提升的短板因子是有害氮素在水體中的累積,背后的根本問題產生于現有的散養模式。為了改善有害氮素的累積問題,可以采用把排泄物、養殖廢棄物限定在有限的空間內的思路,改散養為圈養、變肥水養殖為清水養殖。接下來他從系統構成、排污及處理效果、養殖容量擴容效果為大家介紹了他打造的魚類圈養系統。這套系統在擴大養殖容量的同時還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安全性,能夠為使用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后,他總結了圈養模式的優勢在于:適應性廣、綠色環保、提質增產、增量增收、促進漁業現代化。圈養模式對社會、消費者、生產者、產業而言都是負責任的養殖模式,其前景十分誘人。

 

  水生所宋立榮研究員帶來的是對湖泊藍藻水華機理研究和預防控制的研究現狀以及存在問題的探討。他簡要回顧了學會的發展歷程,講解了作為理論基礎的藍藻水華定義、特征及現狀,并以高屋建瓴的視角,通攬了藍藻水華的研究進展,包括:藍藻水華發生過程的模擬、預測和毒素預警;比較基因組學揭示藍藻進化和生境適應、微囊藻基因組解析;水聲學方法在藍藻水華監測中的應用;產毒微囊藻與其半生細菌的相互作用研究;微囊藻群體形成的分子機理初探這五個方面。他還點出了一系列有關藍藻適應環境并獲得競爭優勢的生理策略的亮點研究。宋立榮研究員指出,現今的藍藻水華研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藍藻水華與氣候變化的關系、藍藻與營養的關系、在流域尺度上對藍藻水華的控制、應用生態化學計量法研究元素間的偶聯和平衡、湖泊藍藻水華污染的多樣性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等等……他總結了現存的水華治理思路和方法,并對藍藻水華研究的未來趨勢做出展望。

 

附件:
99精品综合加勒比在线观|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中国精品18VIDEOSEX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