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9月21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一頭新生雌性小江豚F9C滿百天。這是人工環境中出生并成活的第4頭長江江豚,也是全人工環境中首次成功繁育的第二代長江江豚,標志著水生所長江江豚繁育保護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產生了新成效。
水生所和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為這頭小江豚舉辦了簡單而溫馨的慶?;顒?。水生所曹文宣院士、胡煒副所長,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資環處婁巍立副處長以及湖北省水產局、湖北省林業局、湖北省科協等相關單位負責人,長春街小學的學生代表、媒體和企業代表等參加了本次活動。
活動由水生所綜合辦副主任(主持工作)郝玉江主持。胡煒副所長致歡迎詞。鄭勁松博士介紹了長江江豚繁育技術新進展以及小江豚的出生和成長過程,王克雄研究員代表基金會發布并啟動了“長江江豚后援團”公益項目。與會人員通過大屏幕觀看了江豚母女在水池中嬉戲的生活片段,共同祝愿F9C健康成長。
該小江豚出生于6月11日,目前身體健康、發育正常、行為豐富。F9C的媽媽福久(F9),今年11歲,2011年由鄱陽湖引進至水生所白鱀豚館。爸爸淘淘,今年14歲,2005年7月在水生所白鱀豚館出生,是世界上第一頭在全人工環境中成功繁育的長江江豚。淘淘出生后一直生活在白鱀豚館,水生所科技人員通過多年努力和探索,建立了多項繁殖輔助技術,并對這些技術進行了應用,以保障淘淘繁殖行為的正常進行。第二代江豚F9C出生后,科研人員通過親子鑒定,進一步證實了淘淘與F9的父女關系,同時也證明了全人工環境中繁育的長江江豚能夠成功參與繁殖。
作為當前長江干流生活的極可能是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和食物鏈的頂端物種,長江江豚的種群狀況,指示并反映著其繁衍棲息地——長江的生態健康狀態。人工環境中的長江江豚繁育技術研究和成功實踐,其最重要的價值是籍此深入了解長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學、發育生物學、行為學、生物聲學、營養學等特征,助力長江江豚的自然保護,同時建立綜合性、開放性的保護生物學研究平臺,推進珍稀水生物種保護多學科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
四十多年來,水生所一直堅持開展長江江豚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除了開展基礎保護生物學、繁育保護技術等科研工作之外,還積極參與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建設、遷地自然保護種群的建立和管理,是我國長江江豚保護研究的主要力量和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2017年,農業農村部長江江豚繁育保護研究中心在水生所白鱀豚館正式掛牌。
媒體見面會上,基金會等機構支持建立的第7所“守護江豚示范學?!薄錆h長春街小學的師生代表展示了他們手工制作的大賀卡,祝F9C平安健康成長?;饡€啟動了“長江江豚后援團”公益項目,社會公眾、愛心家庭、愛心企業可以在基金會微信平臺留言,選擇后援白鱀豚館飼養的7頭長江江豚中的一頭,并通過愛心捐贈等形式成為該江豚守護后援團的成員,和眾多的國內外熱心人士一起為長江江豚的自然保護助力。護基金會將根據后援團成員的意愿,將愛心捐贈用于支持長江江豚繁育研究設施建設和長江江豚的自然保護工作,并接受捐贈人和監管機構的監督。
活動現場
胡煒副所長致辭
鄭勁松博士介紹長江江豚繁殖技術進展
王克雄研究員介紹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相關項目
武漢長春街小學的師生代表展示了他們手工制作的大賀卡
武漢長春街小學的師生代表近距離參觀江豚(高寶燕攝)
小江豚F9C和媽媽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