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019年湖北省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在仙桃市體育廣場拉開帷幕。本屆活動由湖北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健委、中科院武漢分院和仙桃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湖北省副省長趙海山、省科協主席郭生練、省政府副秘書長劉仲初、武漢分院分黨組副書記、紀檢組組長蔡長塔等領導出席開幕式。院屬在漢各單位近50名科普工作者參加現場活動,圍繞“禮贊共和國、智慧新生活”的主題開展科普宣傳。
藻種在化妝品和保健品方面有何用途?微塑料對環境有什么危害?病毒究竟長什么樣?城市生活垃圾最終去向何方……活動現場,各單位科普工作者緊貼日常生活中的各類話題,通過展板講解、發放宣傳冊、互動體驗等多種方式和公眾進行交流。
水生生物研究所讓大家通過顯微鏡觀測學會辨別有害藻華的物種,向公眾科普規?;B殖知識,介紹應用于化妝品、保健品、生物柴油等方面的藻種,通過宣傳冊和藻樣讓公眾了解藻類多樣性及藻類與環境的關系。
武漢植物園重點開展顯微鏡下的微塑料展示活動,讓公眾通過觀察樣品以及微塑料的形狀、大小、顏色等進一步了解到微塑料的泛濫,認清人類生活面臨的環境污染危機,從而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
武漢病毒所通過講解科普展板、展示病毒模型以及發放科普圖書等方式,向群眾普及微觀病毒世界,展示近年來新發突發傳染病對人類所造成的影響、預防手段和生物安全實驗室等相關熱點知識,現場還向公眾贈送原創設計的精美病毒明信片等科普紀念品。
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向公眾講解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以及關鍵科學問題,展示相關領域的科研動態,重點介紹市政污泥處理處置的相關科研成果和備受關注的城市生活垃圾生態填埋技術。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重點展示了豎版世界地圖,以東西南北四種視角、從經度和緯度兩種方向將世界和中國與世界的地理關系展現在公眾面前,帶領大家打破固有思維,換個角度看世界。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展示原子鐘和核磁共振原理和應用,還積極向社會公眾介紹研究所特色方向,開展科普宣傳交流,發放精心設計的科普宣傳手冊等。
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展出多項研究成果和多種科普讀物,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與先進制造、生物安全、海洋、光電子和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等多個研究領域,同時積極開展“科研助力”活動,為有文獻需求的公眾免費開通NSTL武漢東湖站文獻賬戶,且贈送30元賬戶金。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通過展板向公眾介紹“過魚設施規劃設計與運行管理”、“魚類增殖站循環水處理設備及魚類繁育設施集成技術”、“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的關鍵技術”等科技成果,并呼吁大家共同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武漢科學普及研究會向公眾發放科普團專家資料,開放科普報告預約通道,展閱并贈送“聽科學家講我們身邊的科技”系列科普圖書。在科普日活動期間,研究會將組織武漢科學家科普團的專家赴武漢市各區的10余所中小學開展一系列科普知識講座,各單位還將開放科普場館,組織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切實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開幕式現場

副省長趙海山、省科協主席郭生練、省政府副秘書長劉仲初參觀中科院展臺

中科院工作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