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綠水青山,飛瀑直下,游魚嬉戲,白鷺成行,這是夏日赤水河畔的景象。在河邊走訪一遭,當地的百姓紛紛感慨:“現在的生態越來越好啦!”
這條以毛澤東同志率領紅軍“四渡赤水”聞名于世,又以出產“國酒”茅臺酒而享譽中外的河流是長江一級支流。要說最先知曉其生態變化的,或許是河水中的魚兒。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魚兒從長江游遷至此,繁衍生息。
為了留住河里的魚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沒少下功夫。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三代科研人接力調查、監測、育苗,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觀測數據和標本資源,給這條自然河流的魚類資源及生態系統變化做了連續完整的記錄。
近日,位于貴州赤水市的“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及赤水河河流生態觀測試驗站”(以下簡稱“赤水河站”)正式揭牌,常年奔波在整個流域的研究者們有了駐扎的營地。
赤水河 劉如楠攝
魚群的“避難所”
長江上游是我國淡水魚類種質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共有魚類286種,其中僅分布于上游水域的特有魚類就有124種,特有魚類比例之高遠超國內其它地區或水系。
然而,隨著三峽工程建設和金沙江下游水電梯級開發的推進,長江上游江段的水溫、徑流等生態要素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原來棲息于此的魚類數量大大減少,調查顯示,受威脅魚類多達79種,占長江上游魚類物種總數的1/3。
“三峽大壩使約600公里的江段形成河谷型水庫,水流顯著變緩,水深增大。像圓口銅魚、巖原鯉和長薄鰍等適應流水生活的特有魚類,由于棲息地喪失而在庫區消失,被迫向上游流水江段遷移?!敝锌圃核芯繂T、赤水河站站長劉煥章告訴《中國科學報》。
他說,“有著“四大家魚”之稱的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進行繁殖的水溫下限是18攝氏度,受梯級電站調度引起的滯溫效應影響,繁殖時間被迫滯后?!?/font>
這些流離失所的魚群敏銳地發現,赤水河的干流上沒有修建任何大壩,保持著自然河流的特征,且流程長、流量大、人類干擾相對較少。
于是,赤水河成了長江上游眾多珍稀特有魚類最后的“避難所”,大批魚群安家來此安家。而那些未能成功游遷的魚群,將面臨絕境。
“我們的調查顯示,赤水河分布有魚類167種,包括白鱘、長江鱘、胭脂魚等11種國家重點保護魚類及45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敝锌圃核毖芯繂T劉飛說,“這些珍稀特有魚類絕大部分可以在此完成整個生活史過程,極大地豐富了赤水河的魚類多樣性?!?/font>
為了使赤水河干流繼續保留自然河流的特征、資源得到有效恢復,讓珍稀特有魚類能夠正常棲息繁殖,中國科學院院士、魚類生物學家曹文宣曾多次到赤水河考察,并在1999年和2000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了《建立赤水河長江上游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和《為保持茅臺酒等名酒特有的品質,建議不要在赤水河干流修建水電工程》的提案。
2005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赤水河整個干流及部分源頭支流均被納入了該保護區,受保護河段長達600多公里,占保護區總河長的一半以上。中科院水生所的研究人員正是從這時起,對赤水河流域的水生生物資源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
赤水河站的魚類標本 劉如楠攝
赤水河站的魚類標本 劉如楠攝
“能賣就賣,不能賣的小魚用來喂雞喂鴨”
劉煥章介紹,目前水生所在赤水河流域共設立了5個固定觀測點,每年按季節進行4次常規監測采樣。
“當時大家只能臨時租住在河邊的村鎮中。缺少養殖裝置,就用塑料盆、水桶替代,在出租屋里一字排開,把捕撈上來的魚卵魚苗撒進去,蹲坐在地上觀察、記錄?!彼f。
對他們而言,外在的、簡陋的實驗條件還相對容易克服,最大的挑戰來自人們對魚類保護的漠視。
從2008年到中科院水生所讀研起,劉飛就開始參與赤水河魚類的調查研究,每年要花3個月以上的時間在赤水河流域進行調查監測,如今他已是所里的副研究員。
多年來,他遭受了許多冷眼,“向當地漁民、漁政打聽情況時,常常被反問‘你們問這干嘛?’說明來意后,對方也經常以‘不清楚、不知道’的理由拒絕配合?!?/font>
“那個時候,我們沒有專門的漁船和工具,進行捕撈采樣時往往需要依靠當地漁民的幫助??煽吹剿麄円痪W一網地捕撈上來那么多魚,不乏一些珍貴的品種時,我內心十分矛盾?!眲w告訴《中國科學報》,尤其是電魚,即用電魚機進行捕撈,一竿子下去,水里的各種生物,哪怕是還沒孵化的魚卵,多半死亡。
雖然這種不可持續的捕撈方式早已被明令禁止,但仍有一些漁民頂風作案。
他回憶,前些年,夜晚在赤水河采樣時,經常能碰到電魚的漁船,有時多達七八艘。一來為了躲避執法檢查,二來魚類在夜晚更活躍。
“漁民捕撈上來的魚,由于生長自天然河流,價格不菲,可以賣到幾十至幾百元不等,最高可達800元每斤,其它的留作自己吃。還有一些沒什么經濟價值的小魚被拿去喂雞喂鴨,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彼f。
豐厚的利潤引來了更多的漁民,地籠、滾鉤、電魚機、密眼網等禁用漁具禁而難絕。監測結果顯示,這里的魚類資源狀況呈明顯衰退趨勢,漁業捕撈規格小型化、低齡化趨勢加劇。
“前些年,捕撈規格普遍不足20厘米,巖原鯉等中大型魚類還是幼苗的時候就被捕撈了,有的土著魚類已經從監測范圍內消失?!眲w認為,相較于其它因素影響,過度捕撈是破壞赤水河水生生物資源的主要因素之一。
他表示,“我們非常痛心,也經常跟當地的漁政反映,但漁政也很無奈,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無法做到全流域、全時段的監管。我們能做的只有將其寫在每年的調查報告中,遞交給相關主管部門,直到2016年才引起了重視?!?/font>
赤水河 劉如楠攝
漁民“洗腳上岸”,魚群逐漸回歸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這個早已被先人闡明的道理,從書本走到實際中,在赤水河花了十幾年。
2016年底,農業部發布關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漁的通告,通告提出,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更好地修復水域生態環境,赤水河流域于201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漁。
自此,赤水河成為了長江流域首條實施全面“十年禁漁”的一級支流。
為了保證禁漁政策的順利實施,赤水河流域相關縣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赤水市農業農村局漁政執法人員楊光輝介紹,除了人工日常巡邏外,赤水市在轄區近80公里河段安裝了70個監控點位和215個攝像頭,河道監控系統可以自動彈出報警信號給監管人員,進行預警。配合智能分析功能,能夠實現對非法捕魚等的24小時不間斷監控。
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也在逐漸增強?!艾F在開展科研監測工作時,從上到下都很配合,不搭理、不理解的情況基本沒有了?!眲w說,“在長江大保護的形勢下,我們的工作內容也變得多樣化起來。以前只是常規監測,如今,要對禁漁等其它保護修復措施的效果做一些針對性的評估?!?/font>
近年來,赤水河沿岸省市開始對支流小水電進行清理整頓,其中云南省在2020年10月之前對赤水河源頭段的17座小水電進行了全面拆除。經過幾十年的運行,這些電站所在河流的地形地貌、水文流態、底質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
劉飛介紹,電站大壩對魚類以及整個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為了促進珍稀特有魚類資源恢復以及河流生態系統好轉,需要采取一定的人工干預措施,模擬自然河道對其進行系統修護。
赤水河支流被清理的水電站 劉如楠攝
漁民“洗腳上岸”后,魚群逐漸回歸了。據中科院水生所于2020年編制的《赤水河禁漁監測、保護評估及規劃制定中期總結報告》,流域內全面禁漁以來,魚類資源明顯恢復,多樣性水平逐步提升。
報告顯示,主要江段漁獲物中,特有魚類由此前的21.8種/年上升至22.7種/年,監測江段消失多年的土著魚類被重新采集到。長江鱘的采集數量由禁漁之前的0.1尾/年上升至3.0尾/年,胭脂魚由3.4尾/年上升至5.7尾/年。同時,魚類的平均體重增加明顯。
赤水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亓磊表示,“以前我們很難全部掌握赤水河水生生物的種類、數量、習性等,保護變得更加困難,科研人員多年來的調查研究使本底數據逐漸清晰。在修復、保護方面,有了科學研究做指導,我們的措施實施起來有據可依,成效很明顯?!?/font>
赤水河站:珍稀特有魚類的人工繁殖家園
亓磊認為,作為長江大保護的試點,赤水河禁漁的舉措、成效,為長江十年禁漁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要求,“2019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
2021年1月1日0時起,長江10年禁捕正式開始,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為了對禁漁之后魚類資源的恢復情況進行系統全面的跟蹤監測,對一些珍稀特有魚類進行人工繁殖技術研究,為其野外種群修復提供樣本來源,近年來,中科院水生所為赤水河站配置了魚探儀及環境DNA監測系統等儀器設備,以補充部分常規采樣無法監測到的種類。
“在此工作的研究人員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進行實驗研究,多種儀器設備也需要得到合理歸置?!眲ㄕ抡f,2015年,中科院水生所啟動在赤水河建站工作,一期工程于近日正式投入使用。
赤水河站一期工程落成揭牌儀式 劉如楠攝
20多年前,為了赤水河的魚兒們,曹文宣院士一個人奔走呼號。多年來,赤水河站陸續吸引了許多研究者,這其中包括劉煥章、劉飛,還有更年輕的研究者,像博士生余梵冬。今年是他常駐赤水河邊的第3年,他笑稱自己是“魚苗寶寶的專職護理工”,頭像是一條魚,網名叫“小魚”,在社交動態上發布的內容大部分圍繞著魚。
目前,赤水河站有固定研究人員23人,已有畢業和在讀研究生30人,魚類和生態保護的隊伍正在逐漸壯大。
在赤水河站養殖區,《中國科學報》記者看到,一排排模擬自然河道落差和環境的室外梯級流水養殖系統,親魚池、催產池、孵化池等已初具規模,未來這里將成為珍稀特有魚類的人工繁殖與種群保護基地。
劉煥章介紹,除珍稀特有魚類外,赤水河站還將繼續開展河流魚類多樣性的起源與維持機制、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沿著赤水河走一遭,不難發現,很多地方都在采取人工搭建生態魚巢、修復天然水域產卵場、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等措施,補充和恢復漁業資源種群、數量。
長江禁漁公益廣告中,年至耄耋的曹文宣院士站在已經消失的魚類模型前,發出倡議,“給長江十年,養中華命脈”“愛她,就讓她喘口氣”。
為了昔日魚群成團成簇的景象重現,他已呼吁、等待了太多年。
?。谥袊茖W報2021年8月10日 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