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武漢東湖畔,坐落著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從周易勇(上圖,資料圖片)的辦公室向外眺望,東湖水顯得格外青藍。
今年65歲的周易勇,是中科院水生所二級研究員。他自小生活在東湖邊,其研究正是從東湖開始,一步步地走向了大海。
潛心學習,找到研究水體富營養化的突破口
“水里的青草和魚兒、水面的荷花、岸邊的垂釣者,構成一幅自然和諧的美好畫面?!痹谥芤子碌挠洃浿?,小時候,東湖水清澈,湖畔四季都是美景,他從小就喜歡觀察各種生物。
1977年,周易勇考上武漢大學,出于熱愛,他選擇了生物系。當時,東湖水污染逐漸嚴重,“東湖水最開始是可以飲用的,后來出現了藍藻水華,水質變差,凈水成本越來越高?!睆哪菚r候起,周易勇下定決心,要潛心研究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
大學畢業后,周易勇進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剛工作時,他就關注氮和磷等營養物質的富集引起藍藻水華這一特定的水污染問題,即富營養化?!安贿^,這個問題實在太大。水華的根源在于水中氮和磷等營養物質的含量太高,引起藻類瘋長??墒撬性孱惡芏?,營養元素的種類也很多,它們的關系紛繁復雜,我也不知從哪里入手?!敝芤子抡f。
為了找到具體的切入口,周易勇每天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一邊找文獻,一邊做實驗。他在研究中發現,藻類會分泌一種酶將大分子的磷切成小分子,進而吸收并得以生長。為了研究藻類分泌的酶的性質,周易勇幾乎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文獻,字太小就用放大鏡閱讀,看到關鍵內容,就用卡片記下來。最終,他確定了自己的研究突破口——磷的循環方式與湖泊富營養化的關系。
周易勇的研究方向雖然小,但他覺得很有意義?!爸挥邪咽虑樽龅綐O致,才能找到其中最本質的特征?!敝芤子抡f,做科學應該關注大問題,做好小事情。
反復實驗,揭示藻類水華與磷營養的緊密聯系
經過大量數據分析,周易勇發現,浮游生物分泌的酶在不同條件下表現的活性差異反映了其更本質的特征。周易勇用動力學參數表達其中的差異,從而進一步揭示了藻類水華與磷營養的緊密聯系,這一研究成果被水資源領域的權威國際學術刊物刊發。
“根據野外和室內的大量研究,生態學家們發現,限制藻類生長的關鍵元素有兩種,分別是氮和磷,而藻類對氮和磷的需求比例是固定的,如果氮滿足了需求,那么缺的就是磷,磷滿足了,缺的就是氮?!敝芤子陆榻B,簡而言之,氮和磷的循環不是孤立的。于是,他又開始思考這兩個元素在水體富營養化中的關系。
2001年,周易勇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建立了環境生物化學學科組。如今,周易勇和團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共發表100余篇水污染治理方面的論文?!拔抑皇窃谛〉念I域有一些小的總結?!闭劦匠删?,周易勇總是很謙虛,“沒有水生生物研究所這塊堅實的基地,不可能取得成就,這些也是團隊的成果?!?/p>
周易勇和團隊的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重點項目、“水專項”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的資助。2017年,周易勇獲準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主要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赤潮和低氧等生態災害的發生機制。
出??瓶?,帶領團隊構建生態酶學理論體系
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周易勇的視力越來越模糊。1993年,周易勇出國訪學前去北京做了一次身體檢查,被確診為視網膜色素變性。他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放棄科學研究,還是向著科學前沿繼續挺進?
“我幾乎看不見了,總還能想吧?”周易勇說。視力障礙給周易勇的科研道路帶來了困難,可他的科研熱情一直沒有減退。眼睛幾乎看不見,他就依靠學生和同事給他口頭匯報,或者用盲人手機學習最新文獻,了解科研進度……
在海上巡航科考時,風高浪急,學生擔心他有危險,不讓他參與苦力活,可周易勇還是會盡力去搭把手。2019年9月,周易勇和學生在地中海出海巡航時,遇到風浪,他在船上寫道:“天蒼蒼亦水藍藍,出海方知海幾寬。破浪乘風人已老,聊牽細纜掛云帆?!?/p>
如今,周易勇和團隊整合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赤潮研究的學術優勢與信息資源,逐漸明確了海上浮游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分布特征,以及它們與海洋中氮和磷等營養物質的關系。他們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湖沼學、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系統融合起來,構建了生態酶學的理論體系。
“我很久之前就看不清了,但還可以在水污染的大問題里做一些小事情?!彪m然受困于眼疾,周易勇仍堅守崗位,“生態酶學可以從更微觀和系統的角度揭示水污染的原因,適用于淡水水污染治理,我們正在將其應用到海水污染的監測和管理上?!?/p>
?。谌嗣袢請?021年7月14日 第14版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249448/6147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