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媒體聚焦

媒體聚焦

【科技日報】劉建康:一生為魚

發表日期:2017-11-20來源:水生生物研究所放大 縮小

  本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孫 慧 

 

  留聲機

  生在吳越水鄉,工作在荊楚大地,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劉建康跟水打了一輩子交道,和魚做了一輩子朋友。

  他主持開展了最系統、最完整的長江魚類生態調查工作;他領導開展了武漢東湖生態學研究;歷時40余年,確立了我國湖泊研究在世界湖沼學界的重要地位……

  11月6日,這位百歲老人離開了我們。11月12日上午,大家紛紛來到武昌殯儀館送別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淡水生態學奠基人、魚類實驗生物學主要開創者——劉建康。

  國際學術界知道劉建康這個名字,是在1944年。那一年,他在一份刊物上署名發表了《鱔魚始原雌雄同體現象》論文。

  1941年,劉建康在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工作。當時,為躲避戰亂,研究所內遷至重慶附近的北碚鎮,生活十分困難。大伙想吃魚卻買不到,于是晚上到農田里去捉鱔魚。

  劉建康想:如果采用人工養殖的方式,就能讓大伙吃上更多的鱔魚。于是,他挖了一個魚池,并買來一批大鱔魚投進池中。養了一年,池中的鱔魚沒有生殖,第二年依舊如此?!盀槭裁催@些鱔魚都不生殖呢?”他將這些大鱔魚殺掉一看,發現全為雄性。他又從市場上買了數百條小鱔魚,宰殺后發現:小鱔魚全是雌的。

  通過研究,他得出結論:鱔魚剛生下時全是雌的,長大以后逐漸變成雄性。

  1944年,他將這一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受到國際動物學界的高度關注。1947年科學雜志《自然》發表專題評論,稱這一發現“提供了新的和有趣的有關低等脊椎動物性別決定機制的證據”。

  這一評價,對時年30歲的劉建康是極大的鼓舞。從那時起,劉建康堅定了一生為魚的信念。

  建國前,我國沒有系統的魚類生態學專著。1954年,劉建康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遷至武漢后,上級把研究梁子湖魚類生態學的任務交給了他。

  接到任務后,他與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的專家密切合作,在長江上、中、下游設立調查站,調查站上游設在重慶的木洞,中游設在宜昌,下游設在崇明島。為了讓調查得來的數據翔實可靠,劉建康時常往返三地,反復核實、比對物種。

  經過20余年的研究,匯集多位科研人員智慧的《長江魚類》一書于1976年問世。全書共計40余萬字,記錄了200多種魚類生長習性。這是我國首部淡水魚類生態學專著,為日后論證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對魚類生態影響提供了科學依據。

  1970年后,劉建康主持了水生所與東湖養殖場合作的東湖漁業增產和穩產高產試驗,提出了調整放養對象、提高魚種規格、改進攔魚設施、控制兇猛魚類和改革捕撈技術這5項措施,使東湖魚產量連增7年。

  晚年,劉建康又關注起“生態魚”。在東湖邊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憂心東湖水污染問題。他提出飼養鳙魚、鰱魚治理東湖的生物操縱方案,東湖水質因此得到部分改善。該項研究成果還在滇池、巢湖水污染治理中得到應用。

 ?。凇犊萍既請蟆?017年11月20日 第5版,網址鏈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11/20/content_382222.htm?div=-1

附件:
99精品综合加勒比在线观|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中国精品18VIDEOSEX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