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政府在海外建設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科教機構——位于“海上絲綢之路”非洲支點肯尼亞的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建設主體竟“花落”在武漢植物園內。
記者中國—非洲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非中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中心從2013年開始建設,現已完成了6個專業實驗室儀器的安裝和調試,與非洲8個國家開展科教合作。其中,中-非中心在肯尼亞種植的雜交水稻品種平均畝產量已達四百至五百公斤,是當地常規品種的4-5倍。
湖北水稻宜居非洲
“目前,中-非中心在非洲部分國家開展的水稻、甜高粱等農作物種植已取得良好成效?!敝锌圃何錆h植物園副主任、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鋒介紹,非洲國家糧食短缺,中-非中心將包括湖北水稻在內的十幾種中國稻種引種到肯尼亞等國家,經過試種,從中優選出三四種適合非洲當地氣候水質土壤的稻種。
目前,由中-非中心在肯尼亞試驗種植的雜交水稻產量平均畝產量達到四百至五百公斤,而當地按照傳統耕種方式的水稻畝產只有一百多公斤?!霸诎H肀葋?、烏干達、蘇丹試驗的甜高粱,每畝增產40%以上?!?/p>
一晚上要點6支蚊香
2013年就開始在中-非中心工作的鐘志祥工程師,幾乎每年要去“動物星球”肯尼亞5次,每次最少呆30天。談及在肯尼亞的生活,他感慨:在野外考察,運氣好就能見到大象、獅子等野生動物,但最常見的是蚊子和蜱蟲。
“蚊蟲特別多,20平米的小屋點6個蚊香都趕不走蚊子?!辩娭鞠樾ρ?,在野外考察,最多一天甚至有7條蜱蟲爬在腳踝上。去非洲前,每位科研人員都要打上黃熱病等四、五種疫苗,“被叮咬就致死?沒有那么聳人聽聞!”鐘志祥說,中-非中心的研究人員,至今沒有因為被蚊子和蜱蟲叮咬感染病毒。
本報記者 陳映琦 通訊員 王以豪 鄧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