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繼發性入侵是指成功控制或根除目標入侵植物后,其他非目標入侵植物占據空生態位,形成入侵的現象。繼發性入侵會使生態系統再度面臨入侵植物的威脅,致使入侵植物防治失敗。然而,繼發性入侵的潛在機制以及動態變化過程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入侵生態學科組以惡性入侵植物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作為目標入侵植物,以廣聚螢葉甲(Ophraella communa)作為豚草的生防昆蟲,并選取14種與豚草共存的惡性入侵植物為非目標入侵植物,同時選取4種常見的本地植物構建群落,開展生物防治的同質園控制實驗。研究發現,在生物防治目標入侵植物豚草后,非目標入侵植物的繼發性入侵普遍存在,且具有明顯物種特異性。但是,隨著防治時間推移非目標入侵植物的入侵性而不斷變化。防治早期:繼發性入侵主要由目標和非目標入侵植物之間的系統發育關系決定;防治后期,則由非目標入侵植物自身生長繁殖性狀(如比葉面積、葉片干物質含量、株高、種子重量等)所決定。
該研究首次將系統發育相關性和植物性狀等入侵生態學相關理論結合,為了解入侵植物防治后的繼發性入侵機制與動態,以及提高入侵植物生物防治效率提供新的見解,同時也為預測入侵植物防治后的繼發性入侵物種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研究成果以“Dynamics and mechanisms of secondary invasion following biological control of an invasive plant”為題,在植物學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入侵生態學科組博士生沈常超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黃偉研究員和陶至彬助理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22007,32071660)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2020CFA064)的資助。
圖1 非目標入侵植物的繼發入侵性
圖2 繼發入侵性與系統發育距離以及植物性狀間的關系